
治疗精神疾病这些“坑”你踩了吗
精神障碍诊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疾病治疗过程迂回甚至导致不良后果。下面我们就常遇到的这些“坑”给大家梳理一下;
1、
认为精神病人是“鬼神附体的表现”
精神病人在疾病发作时常表现情绪不稳、哭笑无常、手舞足蹈、胡言乱语、行为紊乱、甚至自称是某神附体、某鬼傍身等,表面看来象是“鬼神”在作祟。尤其是分离转换障碍的病人,常表现出特殊形式的意识障碍,自称是“鬼神”附体,说话拿腔拿调,以死者的口气说话,甚至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这样更容易使周围人对鬼神附体信以为真。因此有的家属就请巫医“跳大神”,烧香拜佛,甚至对病人的肉体施以残酷的刑罚以驱逐鬼神,情节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这些都是极其荒谬的!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精神病人的认知、言语、情感和行为异常是大脑功能紊乱的表现,并非是鬼神作怪,患了精神疾病请千万不要盲目的请巫医、喝神药,一定要到正规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诊治,相信科学,尽快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2、
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神志不清
精神疾病患者,除个别急性脑器质性疾病继发的精神障碍在急性发病期可能会有定向障碍,如不认识亲人,分不清时间、地点等,但绝大多数精神病人意识是清晰的,不存在意识障碍,也不存在智力问题,甚至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如轻躁狂患者,思维奔逸,感觉脑子好使,反应速度快,或在某一领域有特别专长等,也因此,常有人说“天才与精神病只是一线之隔,理智时是天才,失去理智时则就是精神障碍患者了”。
3、
只要病人有幻觉、妄想就是精神分裂了
临床上病人有妄想或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并不能确定就是精神分裂症了,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核实,如某些器质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颅内感染、癫痫、帕金森氏病、肝豆状核变性、糖尿病性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席汉氏综合征以及物质滥用、情感障碍等都可以继发或伴有各种类型的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就诊或请正规医疗机构专家来会诊辨识,以便精准诊断,及时准确的治疗,不走弯路。
4、
只要病人心里的“结”打开,病就好了
小雅,大学一年级学生。有半年多时间情绪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失眠,时常躲在宿舍不上课,不愿与同学交流,后来,不出宿舍,不能正常上课,经常哭泣等,学校让家长将其接回家治疗休养,起初,家属坚定的认为,小雅本来是个开朗活泼的孩子,只是一时的承压,想不开而已,出去散散心就会没事了,不可能得精神疾病,于是,带小雅外出旅行两周,旅行期间小雅的病情加重,意欲终结自己的生命以解脱内心的痛苦,好在及时被发现,家属才不情愿的把小雅带到综合医院就诊,后经综合医院医生推荐辗转到精神心理医院就诊,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小雅恢复了健康状态。
上面的例子给我们不少的启示,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比较少,加上传统观念中对精神疾病的耻感作祟,不愿轻易承认是精神疾病,或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病。病人出现学习能力下降,工作受到影响,家属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最了解,就是一时想不开,我带他(她)去旅游,让他(她)放松一下就没事了,没必要看医生。事实上,精神疾病就像是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也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的一种,既有着生物学意义上的改变,如神经递质的变化,也有着心理学意义上的不同,如性格特征,心理张力等,需要按照科学的观念认知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而并非能靠单纯说教、开导、散心等就能解决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更多的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获取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效果,早日恢复健康。
5、
只要休息(睡眠)好了,病就好了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只为治疗“失眠”而来。如:王女士就诊时主诉“就是睡不着觉,给我开点安眠药就行,只要能让我睡觉,我什么事儿都没有”。这种情况临床上很常见。
事实上,失眠的发生与生理心理疾病、睡眠生物节律被打乱、睡眠环境改变及药物使用等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很多精神疾病早期表现就是失眠。如果单纯给予镇静催眠药物,只是治标不治本,还会耽误引起睡眠障碍的疾病的诊治。因此说,睡不好觉,不要单纯的认为就是“睡眠问题”,应到专业医疗机构做专业的检查,如做个多导脑电夜间睡眠监测,通过检查,搞清楚失眠的原因及类型,也好对症精准干预,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述的王女士,在医生的指导下,遵医嘱做了详细的精神检查、心理测查、睡眠监测等,最终确定为抑郁发作引起的睡眠问题;经抗抑郁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睡眠也随之大大改善了。
6、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
抗精神病药物有其良好的控制精神症状、稳定和改善情绪等正向治疗作用,但治疗期间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时,患者就会有表情呆滞、动作迟缓、目光发呆、反应迟钝等其中的一些表现,这是一种可逆的类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一旦减药或停药,或合用抗胆碱能药时,上述症状便会改善并逐渐消失。因此说,抗精神病药物并不会真正的导致患者智能问题而变傻,相反,如果精神疾病长期不予治疗,或没有规范科学的施以治疗,长期下去疾病本身的发展或未经及时治疗反复发作、长期脱离社会等就会导致精神衰退的不良结局。
在此提示:有了精神心理障碍记得一定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全程干预与康复训练都会增进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疗效的进程,也会阻止或延缓社会功能的衰退,帮助患者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7、
抗精神病药物会依赖和成瘾
许多患者或家属“谈精神药物色变”,认为这些药物一旦吃上就难以停掉,即使忍受疾病的折磨或眼睁睁的看着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行为日益紊乱也不愿轻易用药治疗。目前精神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精神心理疾病属于多因素所致疾病,首选的还是药物治疗。一些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或波动并非药物依赖或成瘾所致,而是自身疾病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还需要药物的持续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主张的是足量足疗程治疗,有时,患者病情刚刚有了好转,症状消失,就急于停药,殊不知,治疗才刚刚起效,尚需要巩固治疗和维持增进疗效那,此时如果减药、停药或漏服药,就极易造成病情复燃或复发,病情复发后重新治疗又会增加药量,延长疗程等,从而对疾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提示,抗精神药物不会产生依赖或成瘾,要遵医嘱科学规范治疗,争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8、
只要病人没有精神症状,就可以停药
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了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治疗,如果能坚持足疗程治疗,全程心理社会康复,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精神疾病的复燃与复发。许多患者或家属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认为只要患者不打不闹了,听话了或者症状消失了,病就好了,就可以减药或停药了,这是错误的疾病治疗观念。精神疾病并不可怕,象普通感冒一样常见,但是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得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坚持用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谨遵医嘱,切莫自己自作主张,更改治疗方案。应当建立由医生、患者、家属组成的良好治疗联盟,坚持服药,定期复诊,全程心理精神康复督导,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拥有和常人一样的健康生活。